非历史主义倾向下文艺理论教学的开放性特征研(2)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非历史主义倾向下“文艺理论”教学的开放性发展 在概念获得模式中,教师选择例子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而在概念发展模式中,则需注重探究概念及概念

非历史主义倾向下“文艺理论”教学的开放性发展

在概念获得模式中,教师选择例子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而在概念发展模式中,则需注重探究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新的理解,学生必须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学生要想学好“文艺理论”课程,须先对其概念做到正确认识、深刻了解。概念获得模式强调,通过比较概念及非概念的例子,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理解概念的含义,使其具有强大的自主性。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肯定性例子的基本属性,指引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学典型”和“文学形象”概念的理解,教师可选取不同的文学形象让学生分析并进行比较,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重要性。该教学模式的展开,充分表明了“文艺理论”课程在概念获得模式与概念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的重要意义。

1.非历史主义教学模式探究

非历史主义教学模式提倡“问题”乃课堂教学的中心,要求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学会运用相关资料主动对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该方式可帮助学生培养自身学习能力,快速提升学习效果。教师也可通过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或提问,为其传授解决问题的策略。非历史主义教学模式探究有四条基本原则: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思维策略;②只有学生感到疑难时,才能激发他去探究;③一切知识都具有尝试性;④新的思维策略可以直接教给学生。比如,为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可选择引起他们注意、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了解探究的程序,用探究模式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

2.非历史主义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我国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直接将文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迫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致使其抛弃了自主思考的主动性,无法形成自己的学习观点。这种方法在特定的教育阶段有其优越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被淘汰。目前,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施行讨论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活跃,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师生共同讨论的模式,双方相互交流自身观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通过实践研究证明,该模式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在“文艺理论”课程教学中采用讨论法来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讨论模式,通过事实性、解释性等各种问题不断引发讨论,以此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扩展到更大的领域,从而使理论教学真正与文学实践相结合。

3.非历史主主义倾向下学习模式的合作

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人自己的对象化、具体化活动,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其全面成长。同时,还可让学生更明确地了解自己、展现自己、改造自己,合作学习模式能促使学生自主满足社会接纳的需要,以及自身需求。现阶段,学生精力旺盛,思维也比较活跃、多变,在适应社会需要、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他们对自身能力和个性的表现欲也比较强烈。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可使学生加强交流和交往的沟通能力,其在小组中与其他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团结,充分激发了双方的学习积极性,并提升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整体水平。

结语

非历史主义倾向下的文艺理论研究一反此前研究格局的一元化和文艺观念的一律化,对多元化的文艺理论、多样化的文艺观念及开放的文学艺术进行全面分析。本文以生动、多样化的文艺实践对非历史主义倾向下的文艺理论进行了丰富的总结,体现了“文艺理论”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多元化与协同性,为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动因,使文艺理论重新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综上所述,“文艺理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课程,其自身体系由狭隘走向开阔,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单一走向多样,由封闭走向开放,也大力促进了“文艺理论”教学理论和文学实践的协同发展。

[1]曹睿卓,董贵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5):46-48.

[2]李滨.英美文学教学中新批评理论应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8):57-58.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wyllyjzz.cn/qikandaodu/2021/0518/412.html



上一篇:以文润书天地宽史培刚溯古追今书展漫谈
下一篇:我的思维教学之路

文艺理论研究投稿 | 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 文艺理论研究版面费 | 文艺理论研究论文发表 | 文艺理论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理论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